基于侵犯合法權益的天價索賠,不等于敲詐勒索;過度維權行為也有民事法律規定,不需要刑法伺候。
案例:2014年底,遼寧省綏化市明水縣大型貨運司機李海峰在運輸途中購買了四包金麥郎(日清)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誘人酸辣牛肉面作為午餐。他發現醋包含有異物,是過期食品。隨后,他向金麥郎公司索賠450萬元,金麥郎只愿獎勵賠償7盒方便面和電話費,并于今年5月向公安機關報案。5月29日,河北省邢臺市龍耀縣公安局以李海峰涉嫌敲詐勒索立案。隨后,李海峰被河北警方列入網上追捕嫌疑人名單。
在生活中,消費者權利保護的高索賠并不少見,但被控敲詐勒索的案件并不少見。長寧區刑事律師想起最著名的是黃靜的天價索賠案。2006年2月,黃靜花20900元購買了一臺華碩V6800V筆記本電腦。后來,她因故障多次與華碩談判,并提出500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她被警方以敲詐勒索罪拘留,然后被逮捕。
這類案件有很多共同點,即消費侵權后的高額或天價索賠。如果索賠失敗,他們聲稱會暴露在互聯網和媒體上。他們在協商賠償過程中被控敲詐勒索。
長寧區刑事律師從侵權索賠、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受害者到涉嫌敲詐勒索被拘留、追捕的嫌疑人,似乎只有一步之遙——只要有高索賠的情節,情況就會發生變化,事實并非如此。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強行向受害人索要公私財產的行為。由此可見,權利保護索賠與敲詐勒索的界限在于主觀上是否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產的意圖,客觀上是否有威脅或威脅。
所謂非法占有,是指無事實依據、無法律依據的純粹敲詐財富占有行為。消費者遭受消費侵權,有權提出索賠,屬于事故有原因,依法有證據,而不是非法占有。
所謂的威脅或威脅,必須是嚴重的情況,不僅要有手段的非法性,而且要有強制性,危及他人的個人權益或其他權益,迫使對方接受條件,交出財產。對于弱勢群體消費者的天價索賠,企業可以完全拒絕,也可以協商解決,也可以建議消費者通過仲裁、訴訟等方式,不受消費者控制,天價索賠本身并不等于敲詐勒索。至于消費者聲稱或已向有關機關報告、控告、向社會、媒體曝光的行為,不僅是一種監督行為,也是一種權利保護手段,不是非法和強制性的,不屬于敲詐勒索犯罪意義上的威脅或威脅。
回顧黃靜案,2007年11月檢察院于2007年11月作出不起訴決定后,于2008年9月作出刑事賠償確認:黃靜在侵犯權益后以曝光的形式索賠,不是侵權,而是維權。500萬美元是過度維權,但不是敲詐勒索。可以看出,高價索賠只是一個過度維權的問題,媒體曝光不等于威脅或威脅。本質上,它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范疇,不涉及刑法。
長寧區刑事律師基于侵犯合法權益的天價索賠并不意味著敲詐勒索;過度維權行為也受到民事法律的規定,不需要刑法服務。只有當社會危害足夠嚴重時,才能使用懲罰。經常被判刑是違反刑法謙遜原則的。這不是法律的幸運,也不是民生的幸福。面對過于強大的企業,消費者只會害怕選擇用腳投票。
無論商家、消費者、真誠溝通、談判是解決此類糾紛的基礎,消費者需要合理的權利保護,注意方式,商家也想承認錯誤,真誠道歉,如金麥郎給7盒方便面是消費者意見獎勵獎勵補償,完全是傲慢的態度,不愿承認錯誤,也可能是消費者高補償的原因。